网上办公平台
会员名录
监督互动

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
登记机关: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
成立时间:1991年1月

王丹凤的多彩人生:文化使者 艺术之花

  每当听到这首《小燕子》,眼前总会映出电影演员王丹凤吟唱这首歌曲的样子。

  “小燕子穿花衣,年年春天来这里,我问燕子,你为啥来?燕子说,这里的春天最美丽……”

  每当听到这首《小燕子》,眼前总会映出电影演员王丹凤吟唱这首歌曲的样子。这位著名的演员曾留下了六十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。而让我记住她的不仅是她的精湛演技,还有她积极参政议政的履职热忱。在她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,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,全国政协第六、七届政协委员,第八届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祖国统一工作组成员时,她展现出一位文化使者特有的风采。

  用情浇筑艺术之花

  王丹凤原名王玉凤,1924年生于上海。四十年代初,16岁的王玉凤被当时的著名导演朱石麟发现,当即邀请她在《龙潭虎穴》一片中扮演一个小丫头。试镜时,导演看到王玉凤十分上镜,且抢眼,认为她有灵性前景看好,遂即将玉凤的“玉”字,改为“丹”,即“丹凤朝阳”之意,王丹凤的名字由此而来。后担纲影片《新渔光曲》的女主角,把受尽欺凌,贫穷善良的渔家女,演绎得真挚感人。四十年代中期,日本侵略中国,上海沦为“孤岛”期间,她先后在中联影业公司、华联影业公司,参演了《落花恨》等多部影片,扮演大多是被侮辱、被损害的女性形象。日本投降后,上海电影界重整旗鼓,投资拍摄的第一部片子是由杨小仲导演的《民族之花》,王丹凤扮演勇敢正直、富有爱国情怀的女教师。1948年,她赴香港在长城、南国等影业公司主演《无语向苍天》等影片。

  五十年代初,王丹凤和淘金、刘琼、韩非等作为香港电影剧团的成员前往广州慰问人民解放军。在解放了的祖国大地上,人们欢欣鼓舞的精神面貌给了王丹凤极大的感染。之后,她在广州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,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光辉前景。回到香港,在影界进步学者司马文森等同业人士支持下,王丹凤和专程来港迎接她的柳和清一同回到上海,投入新中国的怀抱。

  重回上海的王丹凤,迎来了演艺事业的高峰。1957年,王丹凤出演了由艾明之编剧,陶金导演的《护士日记》,主要讲述女护士简素华为服从国家建设需要,离开上海,参加边疆建设的故事。王丹凤成功塑造了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形象。

  影片中的经典片段使我终生难忘:王丹凤扮演的简素华慈母般地哄着孩子入睡,她吟唱的:“小燕子穿花衣,年年春天来这里,我问燕子你为啥来?燕子说,这里的春天最美丽”儿歌常唱不衰。

  在此之后,她又陆续参演了《海魂》、《家》、《你追我赶》、《春满人间》、《女理发师》等影片。

  1963年,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古装片《桃花扇》,38岁的王丹凤应邀主演俏丽聪明的名妓李香君。把年轻的李香君为理想而献身的爱国情怀,表演得真挚传神。然而十年浩劫中,文艺界成了重灾区,这部优秀影片被称为大毒草,扮演男主角的优秀演员冯喆遭受批斗,不堪折磨,含冤自尽。王丹凤也未能幸免,遭受清算批判。王丹凤和蒋天流、白杨、黄宗英等著名演员一同被勒令清扫街道,冲刷卫生间,下放奉贤“五七干校”劳动改造。

  王丹凤住在四面透风的芦苇棚,夜里失眠,白天开渠,挖河种稻,隔三岔五还接受造反派的轮番批斗。

  然而血雨腥风并没有动摇王丹凤的意志品质。王丹凤为人真诚善良,在历次政治运动,特别在十年文革中,接受劳动改造,埋头干活,不说伤害别人的话,不做伤害别人的事。文革之后的1980年,她和项堃共同主演了《玉色蝴蝶》影片,年过半百的王丹凤,扮演了从少女到老年的日本蝴蝶专家竹内君代,表演真挚感人,成了她影坛告别之作。

  用真情凝聚乡情

  王丹凤淡出影坛后,在政治舞台上挥洒热情。作为全国政协祖国统一工作组成员,她积极建议:“政协要多组团到华侨华裔多的国家,开展友好的联络工作”。通过调查了解,王丹凤发现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菲律宾等亚太国家的华侨处在新老交替之中。老年人民族意识、家乡观念强,但文化程度较低。新一代年轻人拥有国际视野和较高的文化水平,但“祖国”的观念较淡薄。王丹凤认为,“如果能组织小型的包括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的轻骑队,走出去广泛联络旧友新知,一定会促进所在国各界人士与祖国的友好交往。”

  王丹凤的建议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。

  1985年,王丹凤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白宫的特殊信件。信中邀请全国政协委员王丹凤出席美国里根总统就职典礼。这对王丹凤夫妇来说是很高的礼遇。

  王丹凤如约抵达白宫。

  为里根就职举行的早餐会是这次活动的第一个高潮。主持人介绍了来自各国的数百名来宾。当介绍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宾王丹凤、柳和清时,全场热烈鼓掌。华人华侨们跑过来与王丹凤、柳和清握手致意。许多认识的、不认识的朋友都围拢过来。华侨华人们看到他们的身影又是激动、又是好奇。有人询问,“你们来去自由吗?”;有人赞赏地说,“你们是名人,走出国门联系一大片,好啊!”;有人请王丹凤、柳和清帮助寻找大陆亲人;还有人请他们帮助捎回家信……一时间他们成为全场的新闻中心。

  一些不友好的媒体,散布王柳此行有“统战阴谋”,企图阻止人们接近。但事与愿违,当媒体报道王丹凤、柳和清的行踪时,不少朋友打电话到中国驻美使馆,渴望见上一面。王丹凤在美访问期间,接触了许多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民党官员和各界人士,到“华人敬老院”拜年,拜访有影响的同乡会,与各界人士畅谈祖国的变化……

  此后,王丹凤到加拿大访问时专程拜访了三十年代的电影皇后胡蝶女士。她们共叙银幕姊妹情。王丹凤清晰地记得胡蝶对她说,“在海外少有亲朋好友往来,常感落寞孤独,想念祖国。”王丹凤是第一位来探望胡蝶的同乡。她视王丹凤为亲人,将自己珍藏的加拿大皇家赠送的饰有蝴蝶图案的精美瓷盘,赠送王丹凤,并请她向祖国朋友带去问候。

  作为全国政协祖国统一工作组成员,王丹凤做了大量走亲连心的工作。她将祖国的变化传递给海外的华侨华人,凝聚了侨心侨情。

  洗尽铅华回归平凡

  1989年,柳和清从上海电影制片厂退休,只身赴港,涉足素餐餐饮业。王丹凤随先生一起创业。他们独树一帜,崇尚素食,创建了“功德林上海素食馆”。从一间小店做起,几年后,在香港铜锣湾和九龙尖沙咀繁华地带,开办两间相当规模的素菜馆。在素有“美食天堂”之称的香港,把素餐馆办得风风火火,实属不易。

  为了迎合香港食客的口味,素菜馆讲究原汁原味,聘请好厨师、注意食品安全、设计新菜式,创出百种素食佳肴。每天所有食材调料,均由民航班机从大陆空运去的。香港及东南亚美食界,称赞他们的素餐馆的一大特色是:菜品新鲜、味美,用餐环境雅致。我曾拜访过他们经营的餐厅。在淡绿色的墙面上,悬挂着“此中有真味”的题字和名人字画,就连开列的菜谱都充满文化气息,颇受各界知名人士的赏识和亲近。

  餐厅里经常高朋满座,从大陆来港定居或访问的林风眠、黄永玉、华君武、程十发等及香港老友,金庸、蔡澜等名人雅士均为“功德林”的座上客。台湾星云大师曾送题为“柳和清家王丹凤”、“功德林中菜根香”的对联,把主人公和店名及特色菜,巧妙地融为一体。光阴荏苒,八十九岁时王丹凤退出香港的餐饮业,叶落归根,回到上海颐养天年。她平常生活恬静而规律。日日读书报,看影视,会朋友。坚持走路,运动身体,保持素食习惯,除三餐外,每日必吃一碗青菜。

  王丹凤有如此健朗的身心,不能不归功于风雨相伴、优乐相随的柳和清。柳和清是著名的摄影家。他的父亲柳中亮和叔叔柳中浩曾经营上海国泰影业多年,柳氏家族是上海影业界的一支劲旅。柳和清为人真诚、练达、多才多艺。他兴趣广泛,文学、艺术、摄影、服装设计、烹调,都可显露一手。

  他同丹凤相知相恋七年之后,结为秦晋之好,如今婚姻六十二载。无论她星途光鲜,还是清扫街道、挖溏种稻,柳和清像大哥哥一样始终左右相护。他还亲自为夫人设计、购置服装、饰物。作为摄影家柳和清,为王丹凤拍摄大量影视等社会活动照片和生活小照,留下珍贵的资料。

  在王丹凤的寓所中,我曾看到两幅一为《大肚弥陀佛》,题款是“小智炎炎,大智闲闲,世上所有烦恼大笑可解”———赠和清、丹凤。一为《猫头鹰》,题款为“别以为我不会生气”———赠丹凤。两幅画均出自著名画家黄永玉之手。它形象地显示主人公夫妇的善良、达观和悠然的人生态度。

网站首页    文化人物    王丹凤的多彩人生:文化使者 艺术之花

本网推荐

时政要闻

最新资讯

通知公告

2023-08-29
2023-03-16
创建时间:2015-05-29 14:30